幼教论文:幼儿园探索性活动区中教师的思与行

活动区游戏一直是孩子们的探索天堂,每次的活动区游戏我班的孩子总是很开心、很兴奋。但是如何使活动区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、自发探索、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?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老师在活动前要做哪些思考、活动过程中又要如何观察与指导、如何通过评价有效提升幼儿的游戏兴趣和经验,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:一、探索性活动区中教师角色的定位的准确把握  二、探索性活动区中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  三、探索性活动区中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  四、探索性活动区材料提供应体现层次性  “多给孩子一点空间”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但在具体指导中,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。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:老师教的欲望太强、太主动,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。我也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如此,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,填得满满的,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。反之,当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和关注,孩子们的主动性、探索性就会多一些。探索性活动区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、启蒙性、严谨性、探究性等特征,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,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,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,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,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实效性,提高教师教学能力。目前,幼儿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,还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: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,比起其它学科要更准确、更精确。但幼儿教师在活动提问时,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,常常受到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,来一些开场白。如中班科学活动《神奇的筷子》开头,教师举起筷子提问:“这是什么? 你们喜欢筷子吗?”对于中班孩子来说,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浪费时间。2、提问随意性,缺乏“坡”度。有些活动提问或过难,或过易,或者零散不系统,缺乏坡度,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幼儿一般年龄较小,各类经验不足,教师若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问,将大大降低幼儿学习的有效性。对孩子来说,科学活动是最能也最适合培养幼儿好奇心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。但有些教师往往不会抓住科学活动的特点,在提问时仍然把问题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上,习惯把提问作为考察孩子记忆的手段。如:科学活动《参观菜场》中,教师提问:“ 你喜欢吃什么菜? 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? 它是什么味道的? ”把原本很宽的提问思路给局限化了。由于提问的封闭性,不可能让孩子在问答的互动过程中,得到想象力、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。教学中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,老师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权利。但在实际教学中,教师往往喜欢或习惯性的提问那些“乐意回答”“会回答”的幼儿。有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,有的幼儿获得了几次机会,而有的幼儿一次也没有回答到。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儿,会越来越退缩,逐渐成为活动中的旁观者和边缘人。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,难度就更大,问题就更突出,有时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。1、教师没有抓住科学教学的要点和精髓。3、受执教者教学经验的影响。、职业倦怠、态度不端。二、教学案例实录和分析:案例一:中班科学《神奇的力》对象:中班幼儿,总人数30(分组教学),A组1人1.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,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。3.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,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,探索其原因。 1、教师预设提问的有12个,当场追问的有3个,反应较好的有13个,占8. %,反应较差的有2个,占13.4 %。3、本活动以动手操作为主,问题少而简练精确,孩子们积极配4、教师预设好的问题多,生成的问题较少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,曾风趣地说:“发明千千万,起点在一问;智者问得巧,愚者问得笨。” 通过对以上两个活动的分析和反思,大家更能体会到有效提问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。结合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,下面我同大家一起分享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: 提问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手段之一。无论是有经验的教师,还是年轻教师,都应该在活动前精心准备问题,做到心中有数,并结合科学活动的特点,抓住以下三个要点。贴近生活,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提问更能引起幼儿的共鸣。如《神奇的力》中,力是看不见的,但力作用于物品产生的现象是幼儿最熟知的,时时刻刻耳闻目见的。因为课题于幼儿身边的小事,问题是活灵活现的,所以幼儿对于本活动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兴趣。如“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?”“怎样让玩具动起来?”“玩具为什么又不动了?”“国旗为什么会飘动?”等等一系列的问题,让幼儿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力的无处不在和力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。 科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,同艺术等课程相比,又是相对严谨的。所以我们在设计提问时,不需要有太多的问题,而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细细斟酌,问题要精。如在《淀粉和碘酒》的活动中,教师设定了两大问题,一是抓住淀粉和碘酒的形状、颜色、味道来提问,二是围绕着“碘酒+淀粉=?”来展开提问,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验,逐步感知并掌握本活动的知识核心点“碘酒+淀粉呈现紫色”,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。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,是教学成功的基础。提问的高明之处,就是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,让幼儿主动学习,主动思考。如在《神奇的力》中,教师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,从身边的物品入手,用有趣、通俗的语言,带着孩子们进入一个平时从未留意的奇妙世界。在《淀粉和碘酒》中,把枯燥的科学小实验,用黑猫警长探案的故事串联起来,极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。活动中怎样在备课的基础上,有效灵活的提问,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。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只要教师们肯留心,肯思考,一定可以掌握。孩子们在应对问题时虽有配合老师的意愿,但也不会完全按照老师的设想去回答和接受。当孩子们出现不解或对某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的时候,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,进行追问。在《神奇的力》中,当课程进入到一小半时,教师提问“物体为什么能动起来呢?”有幼儿回答“因为玩具听话。”说明上面的操作和引导,对孩子来说还是似懂非懂的。于是教师及时调整做出示范,并抛出新的问题:“物体听谁的话呢?桌子的话?老师的话?”“双面胶为什么会动呢?”“物体到底听谁的话呢?”“物体为什么能动起来呢?”把一个复杂的、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,层层递进,由浅入深、由简到繁、由易到难,达到突破难点、掌握重点的目的。 科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强烈的探究特色。《纲要》中指出,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,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、交流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。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改变以记忆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法,给幼儿营造积极开放的环境,让幼儿的轻松愉快中探索、交流,体验发现的乐趣。在《神奇的力》中,教师的一开头就提问: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,你们猜猜他是谁?孩子们天马行空,充分发挥了想象力,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。结尾时提问:“力”还藏在哪里呢?拓展性、启发性的提问,让孩子们的3)师幼互动,尊重个体。如在《淀粉和碘酒》和《神奇的力》中,教师都是采用了分组排半圆形的座位,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;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,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;提问思考时间跟据孩子的情况,设定为3-10秒不等;3、活动后:分类记录,及时反思。1)师幼互动,尊重个体。教学的形式,让每一名都能充分操作和思考。具体措施有:人数较多的班级最好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,让教师能关注到每一名孩子;关注胆怯的孩子多给予鼓励和提问;每次回答特别快的幼儿,教师可请他们暂停回答,给其他幼儿思考的机会。 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、梳理和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。平时,教师不用整篇记录,只要把在活动中有重大突破或出现明显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,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即可。长此以往,教师的提问水平和教学水平都会得到飞速的提高。山 .
.